行政倫理的意涵: 就行政體系而言,公務倫理(Public Service Ethics)又稱「行政倫理 」、「職業倫理」、「公務道德」、「服務道德」或「服務倫理」。其係指在行政體系中公務人員在角色扮演時應掌握的「分際」,以及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
研究行政倫理大致以功利主義、義務論、德性論、權利倫理來涵蓋:
(一)功利主義:
1.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又稱為「目的論」或「結果論」,亦即一個行動的善惡判斷標準是根據所導致的結果而決定。換言之,目的論認為目的或目標是道德行動的最終判準,所以如果行動有助於達成善的目的,則行動便可被視為善行,也就是一種道德的行動。
2. 在政治哲學上,目的論的道德哲學最具代表性的論述就是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主張,如果某種行動可以促成所有人的最大幸福,這種行動就是一種道德上的善行。因此就公務倫理的角度思考,最理想的行政作為,就是促成社會上所有人的最大利益;其次,如果無法是「所有 人」的最大利益,也應該是「多數人」的最大利益。例如邊沁的功利 主義重視幸福的數量,主張多就是善,成本利益分析就是此一觀點在 公共政策實務上的應用。
(二)義務論:
1. 義務論認為某一行動是否合乎道德,並非取決於結果,而是道德原則。換言之,義務論觀點下所謂的道德行動意指合乎道德原則的行動, 而不論這些行動的目標或所導致之結果的好或壞。所以義務論假定有所謂「普世接受」的道德原則存在,即使這些道德原則可能無法完全清楚地為人所瞭解,人們還是有義務盡最大努力去理解並遵循這些原則。所以義務論主張行動的倫理性質並非外附於結果(外附於結果者 為目的論),而是內在於「行動本身」。
2. 當代義務論的代表應屬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他提出兩項原則作為正義論的核心,並且可以作為公務倫理直接導引的方針:
(1)每一個人擁有平等的基本自由權利。
(2)社會與經濟的不平等,以如下兩項次原則予以調處:獲得地位職位的機會應向所有人開放、促使劣勢者獲得最大利益。
(三)德性論:
德性論的內涵深受到古代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之思想影響。簡單地說,所謂德性即美德的人格特性。亦即德性論主張,人的倫理行動根源於人內在所具有的某些良善人格特質,即一般所稱之「美德 」(Virtues)。因此,探討公共行政人員的美德(或道德人格特質), 以及這些美德如何促成公共價值,就構成了德行論之行政倫理的主要內涵。依據這個概念,我國考試院所提出的五大核心價值,包括專業、效能、廉正、關懷、忠誠等,就是我國公務員應具備的美德。
(四)權利倫理:
此理論認為決策時必須保護所有相關人員的基本道德權利。其中需要考量的一些權利包括:
1. 瞭解與自己有關情事真相的權利。
2. 隱私權(在不侵犯他人權利的情形下)。
3. 免於傷害的權利(除非是承擔已知的風險)。
4. 對於已承諾之合約或協議事項的權利。
想了解更多行政倫理中核心價值,可看AB125 行政學關鍵焦點命題解方與知識圖解
★資料來源 : AB125 行政學關鍵焦點命題解方與知識圖解 |作者 :黎安
延伸閱讀:
{高普考}考行政學一定要懂的「組織結構形式」,三大組織型態的特性、優點與缺點!
歡迎追蹤我們,看更多考試內容
【北部地區 LINE 諮詢】
【中部地區 LINE 諮詢】
【嘉南志區 LINE 諮詢】
【高屏地區 LINE 諮詢】
【視訊/函授/出版 LINE 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