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

(一)基本品質特性

1. 攸關性(Relevance):

  指與決策有關,具有改變決策之能力,亦即對問題之解決有幫助。攸關性 包括預測價值、確認價值二項要素。

(1)預測價值(Predictive Value):一項資訊能幫助決策者參考過去經驗、 現在環境是否改變對未來事項的可能結果加以預測,並做出最佳選擇。

 

(2)確認價值(Confirmatory Value):指財務資訊若能夠將過去決策之實 際結果回饋給決策人,使決策人確認或修正過去決策的預期結果,而有 助於未來之決策。

 

 

2. 忠實表達(Faithful Representation):

   指財務資訊(包括文字或數字)應與其想要表達的經濟現象完全一致。完 善的忠實表述應該具備以下三個特性:

(1)完整性(Completeness):為了使資訊具有可靠性,財務報表在考量重 大性和成本的限制下,如果能公正表達企業經濟事項所必要資訊,均應 完整提供,亦即財務資訊之揭露應該完整,不可遺漏重大的資訊。

 

(2)中立性(Neutrality):財務資訊之選擇及表達上無偏差。藉由資訊之選 擇或表達以影響使用者之決策或判斷則該財務報表即不具中立性。

 

(3)免於錯誤(Free from Error):指財務資訊應避免錯誤或遺漏。這並不 代表財務資訊所有方面完全正確,例如折舊的估計,只要估計方法之選 用及計算沒有錯誤,則該折舊的估計表述為忠實。

 

 

 

二、強化品質特性 

(一)可比性(Comparability):

  能使資訊使用者從兩組經濟情況中區別其異同點。比較性可分為下列兩種:

1. 不同企業同一報導期間財務報表的可比性:

相同的經濟事項應採相同的會計方法(原則);反之,不同的經濟事項應採用不同的會計方法(原則)。

 

2. 同一企業不同報導期間財務報表的可比性:

(1)為了使同一公司不同報導期間之財務報表具有可比性,會計人員所採 用之會計原則或方法,應保持前後年度一致(一致性)。

(2)當採其他方法產生之資訊更攸關或忠實表述時,可變更原選用之會計 原則或方法。

 

 

(二)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

  指對資訊已充分了解且獨立的觀察者,對某一特定描述為忠實表達達成共識。

 

 

(三)時效性(Timeliness):

  指在喪失影響決策能力以前,提供資訊給決策人。

 

 

(四)可了解性(Understandability):

  會計人員應提供讓決策者容易了解之會計資訊,因資訊是否對決策人有用 ,取決於決策者是否了解該資訊,但相對的決策者亦應提高自己了解資訊 的能力。

 

 

財務資訊品質特性架構

1601446519353.jpg

 

 

想更詳細了解財務會計理論,可參考AK45 會計學(含中級會計學)  |作者 :文呈

 

 

 


★資料來源 : AK45 會計學(含中級會計學)  |作者 :文呈

行政學關鍵焦點命題解方與知識圖解

 


找更多新書<<<

金榜函授在家補習課程

函授諮詢專專員

 

歡迎追蹤我們,看更多考試內容

【專屬限定】預約函授 享優惠 送題庫書 

買函授有問題LINE我

YT訂閱 看考試影片 

最新考情新聞

我們的推特

 

【北部地區 LINE 諮詢】

台北志光

桃園志光

中壢志光

台北保成

 

【中部地區 LINE 諮詢】

台中志光

台中學儒

 

【嘉南志區 LINE 諮詢】

嘉義志光

台南志光

台南學儒

 

【高屏地區 LINE 諮詢】

高雄志光

高雄學儒

屏東學儒

 

【視訊/函授/出版 LINE 諮詢】

志光數位學院

超級函授

金榜函授

志光出版社

保成行動書城

公職王網路書局

 

志光國考FUN輕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面先了解了會計的基本觀念後,這篇要帶大家了解會計的基礎和方程式是如何成立計算的?繼續看下去吧!      還沒看過前一篇的可以點     【會計學】你一定要懂的「會計基本概念」及「會計分類」!

 

 

一、會計方程式

(一)基本方程式

資產=負債+權益

(1)期初資產=期初負債+期初權益

(2)期末資產=期末負債+期末權益

 

(二)權益變動方程式

期初權益+增資-減資+投入-提取-股利 ± 本期損益=期末權益

會計方程式即使企業發生虧損下,仍然會保持平衡。

 

(三)結帳前(後)與資產、負債、權益之關係

(1)結帳前資產=結帳後資產=期末資產

(2)結帳前負債=結帳後負債=期末負債

(3)期初權益+增資-減資+投入-提取-股利=結帳前權益

(4)結帳前權益   ± 本期損益=期末權益 

 

 

 

 

二、會計基礎

  會計基礎之意義會計基礎又稱記帳基礎,乃是決定交易入帳之時間,並用來劃分收益及費損所屬會計期間之標準。

 

(一)基礎種類

1601431030017.jpg

 

 

(二)兩種基礎觀念之比較: 

1601431106351.jpg

 

 

(三)基礎轉換之公式

1601431705637.jpg

 

 

 

想更詳細了解,可參考AK45 會計學(含中級會計學)  |作者 :文呈

 

 

 


★資料來源 : AK45 會計學(含中級會計學)  |作者 :文呈

行政學關鍵焦點命題解方與知識圖解

 


找更多新書<<<

金榜函授在家補習課程

函授諮詢專專員

 

歡迎追蹤我們,看更多考試內容

【專屬限定】預約函授 享優惠 送題庫書 

買函授有問題LINE我

YT訂閱 看考試影片 

最新考情新聞

我們的推特

 

【北部地區 LINE 諮詢】

台北志光

桃園志光

中壢志光

台北保成

 

【中部地區 LINE 諮詢】

台中志光

台中學儒

 

【嘉南志區 LINE 諮詢】

嘉義志光

台南志光

台南學儒

 

【高屏地區 LINE 諮詢】

高雄志光

高雄學儒

屏東學儒

 

【視訊/函授/出版 LINE 諮詢】

志光數位學院

超級函授

金榜函授

志光出版社

保成行動書城

公職王網路書局

 

志光國考FUN輕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財務報表五大要素

 

(一)   資產: 指企業所控制經濟資源,該資源係由過去交易所產生,並預期未來可產生經濟利益的流入。

 

(二)   負債: 指企業之現有義務,該義務係由過去交易事項所產生,且預期未來清償時將產生經濟資源之流出。

 

(三)   權益: 又稱「業主權益」、「資本」、「淨值」或稱「淨資產」,指企業之總資產減除總負債後之淨額,應歸企業業主享有之剩餘權益。

 

(四 )   收益: 指當期經濟利益增加之部分,以資產流入、資產之增值或負債之減少等方式而增加權益,但不包括業主投資部分而增加的權益。收益包括收入與利 益。

 

(五)   費損: 指當期經濟利益減少之部分,以資產之流出、資產之消耗或負債增加等方式而減少權益,但不包括分配給業主而減少的權益。費損包括費用及損失。

 

 

● 補:

實帳戶:又稱永久性帳戶,指資產、負債及權益三者,即會計基本三要素。

虛帳戶:又稱臨時性帳戶,指收益、費損兩者。

 

 

 

二、財務報表要素之分類

 

(一)   第一級項目(類別): 將財務報表按會計要素分成:資產、負債、權益、收益、費損五大類。

 

(二)   第二級項目(性質別):即將會計要素中,性質相同彙集成一類,以利報表之分析及表達。例如: 將資產分成流動資產、非流動資產等。

 

(三)   第三級項目(項目別): 性質之下按表達方式可再細分,例如流動資產分(1)現金及約當現金、(2)○ ○金融資產―流動、(3)應收票據、(4)應收帳款、(5)其他應收款、(6)存貨、(7)預付款項、(8)其他流動資產。

 

(四)   第四級項目(科目別): 第三級項目可再行分類,以作為總分類帳之名稱。例如:「現金及約當現 金」中分為現金、零用金、銀行存款。

 

(五)   第五級項目(子目別): 第四級項目可再行分類,作為明細分類帳之名稱,即為子目。例如:應收 帳款可按客戶名稱加以分類為「應收帳款―甲客戶」及「應收帳款―乙客 戶」……等。

 

 

 

想了解詳細會計項目彙總表、借貸法則,可參考AK45 會計學(含中級會計學)  |作者 :文呈

 

 


★資料來源 : AK45 會計學(含中級會計學)  |作者 :文呈

行政學關鍵焦點命題解方與知識圖解

 


找更多新書<<<

金榜函授在家補習課程

函授諮詢專專員

 

歡迎追蹤我們,看更多考試內容

【專屬限定】預約函授 享優惠 送題庫書 

買函授有問題LINE我

YT訂閱 看考試影片 

最新考情新聞

我們的推特

 

【北部地區 LINE 諮詢】

台北志光

桃園志光

中壢志光

台北保成

 

【中部地區 LINE 諮詢】

台中志光

台中學儒

 

【嘉南志區 LINE 諮詢】

嘉義志光

台南志光

台南學儒

 

【高屏地區 LINE 諮詢】

高雄志光

高雄學儒

屏東學儒

 

【視訊/函授/出版 LINE 諮詢】

志光數位學院

超級函授

金榜函授

志光出版社

保成行動書城

公職王網路書局

 

志光國考FUN輕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會計學之意義

  一般定義會計(Accounting)是以理論為基礎,按有系統而合理之方法,以貨幣為衡量單位,並遵循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將會計事項加以記錄、分類、彙總,並報導其結果,且將此結果加以分 析,使資訊使用者能夠了解,並作成決策(Decision-making)。另會計亦是對經濟資訊之認定、衡量、紀錄與溝通的程序。

 

 

二、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及會計權威團體

(1) GAAP 之意義 所謂「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係由會計權威團體所發布,並由企業各界所共同 遵守,而廣泛應用於會計實務中的方法。

 

(2) 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會基會) 「會基會」為我國過去制定及發布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的權威團體。目前接受 金管會之委託將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解釋(IFRIC)、國際會計準則(IAS)及解釋公告(SIC)等(這四項合稱 IFRSs)翻譯成正體中文版。 自 2013 年起我國公開發行公司採用 IFRSs 編製財務報告,而非公開發行企 業(含非上市、獨資、合夥)自 2016 年起則適用經濟部另外委託會計研究 發展基會所制定之《企業會計準則公報及其解釋》或亦可自願選用 IFRSs。

 

(3)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證券期貨局」(證期局) 監督發行公司財務報告編製方法及會計師之財務簽證,以保障投資大眾的權益,並委託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翻譯 IFRSs 成正體中文版後公布,對促進我國會計水準提升頗有貢獻,為我國證券及期貨最高主管機關。

 

(4)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 該會成員包括全球主要國家,致力於制定全球適用之會計準則,以便國際會計的調和與統一,改組前後名稱及發布之 IFRSs 如下:       

1973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

2001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

(1) 國際會計準則(IAS

(2) 解釋公告(SIC

(1) 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

(2) 解釋(IFRIC

 

(5)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理事會(FASB) 該會所發布之會計準則公報,是目前美國最具有權威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亦為我國過去會計準則的制定及參考的主要來源。

 

(6) 國際財務報導準則之適用順序 IASB 及 IASC 發布之正式準則及解釋函→ IASB 及 IASC 發布之其他指引→ IASB 之觀念架構→會計實務→其他會計文獻。

 

 

三、財務報表的使用人

內部使用人

指企業內部各階層的管理人員。

提供資訊給內部使用者決策之會計稱為管理會計(Managerial Accounting )。

 

外部使用人

包括投資人、債權人、其他使用人(如:政府、員工等)。

提供資訊給外部使用者決策之會計稱為財務會計(Financial Accounting)。

 

 

四、會計的分類

1601109674534.jpg

 


 

延伸閱讀

考會計學準備必要了解「會計基礎」&「會計方程式」!

 


★資料來源 : AK45 會計學(含中級會計學)  |作者 :文呈

行政學關鍵焦點命題解方與知識圖解

 


找更多新書<<<

金榜函授在家補習課程

函授諮詢專專員

 

歡迎追蹤我們,看更多考試內容

【專屬限定】預約函授 享優惠 送題庫書 

買函授有問題LINE我

YT訂閱 看考試影片 

最新考情新聞

我們的推特

 

【北部地區 LINE 諮詢】

台北志光

桃園志光

中壢志光

台北保成

 

【中部地區 LINE 諮詢】

台中志光

台中學儒

 

【嘉南志區 LINE 諮詢】

嘉義志光

台南志光

台南學儒

 

【高屏地區 LINE 諮詢】

高雄志光

高雄學儒

屏東學儒

 

【視訊/函授/出版 LINE 諮詢】

志光數位學院

超級函授

金榜函授

志光出版社

保成行動書城

公職王網路書局

志光國考FUN輕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計」考科近年來因國際財務報導準則頻繁修正、各版本中級會計學/會計學教科書的的更新速度,都讓考試範圍的廣度與深度不斷增加,除了增加準備上的困難度以外,也讓許多考生深感害怕與不知所措,尤其在各版本做法不同下,更是無所適從。為此,志光會計老師在此提供一些經驗與訣竅,希望能幫助大家克服對於會計學的學習瓶頸,輕鬆準備考試!

 

一、重視觀念的架構式學習

  目前的會計準則已經從「規則性準則」走向「原則性準則」,除了強化會計人員於專業判斷的角色之外,也代表命題方向愈趨多元,從過去的單一考點命題逐漸走向跨章節的綜合性觀念判斷題型。學習時應以「建立觀念架構」取代「背題型與解題SOP」,惟有瞭解整體架構及「為什麼如此規範」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更最重要的是,現在國家考試的命題日益靈活,早已非題海戰術可應付。所以,請切記「釐清觀念」的重要性,演練題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驗證所吸收的觀念是否正確」,而不是靠做題去累積觀念,務必知其所以然。

 

二、精讀與深耕單一版本

  現今教科書版本部分作法分歧,但考生不必為此學習多個版本,而搞得模糊不清,這些知名版本的作法大部分都被承認,命題老師更不可能故意挑版本間的差異出題而面臨釋疑的麻煩,考生只要跟著補習班老師所認定的版本,學習補習版整理後的講義,通常能事半功倍。相信老師、精讀講義通常能有效應付考試,要知道,到最後不是比誰學的多,是比誰忘的少,腦海裡有整套的會計架構再加上精讀一個版本,在試場上才能記憶猶新。

 

三、持之以恆團體學習

  許多考生在備考過程常常是準備之初雄心壯志,所以台下總是座無虛席,但是隨著時間經過,許多考生的熱情總是被現實所擊敗,每當上課的時間,總是有許多的原因缺席,並且自我催眠著「一次沒去應該還好啦!可以補帶」。其實會計的學習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常常因為一節課的缺席,導致下一堂課不知如何銜接,同學必須養成習慣,只要到了上課時間,務必出席上課,而且養成三天內復習的習慣,當然一開始時壓力必然一定很大,但是務必相信習慣可以成自然,此時能有三五好友一起讀書、一起砥礪、互相鼓勵將有模大的加乘動力。

 

四、歷屆試題是最好的練習

  考生無須買一堆題庫書練習,但題目並不是多做就有用,演練題目在只是訓練思考及作答速度,但仍舊必須建立在「觀念清楚」的前提上,否則真的只是在強背題型而已,如此,只會愈做愈心慌,覺得怎麼都沒學過,事實上是老師都教過,只是你不知道怎麼應用或忘記。如果真的想多練習一些題目,那麼就挑一本解題過程詳細,而且精選過題目的題庫書,或是直接上考選部下載近三至五年的考畢試題練習即可。

 

以上是對於「會計學」科目準備要領與應考技巧之分享,希望能夠藉此幫助考生迅速取得入門之鑰,並建立對會計學之信心與興趣,以有效率、有效果的方式備考,順利取得高分,祝福所有考生「魁星點頭 金榜題名」!

 

 

 

上榜生準備技巧

  108地方特考三等會計心得-潘○安(彰投區第1名)

中級會計學
  我是以補習班課本為主要,將課本的內容念熟,建立各章節的基礎架構,切記不要死背,老師上課很活潑生動,以說故事方式讓很複雜東西簡單化,加上課堂上練習打計算機,對於上考場真的有很大幫助。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就是養成看教科書習慣,尤其近幾年的考題越來越活,很多都是公報範例入題,我會將我認為重要的章節看教科書裡面文字打底,其實學中會基本觀念很重要,題目不需要做太多,把握基本原則,分數一定有基本盤以上,切勿鑽牛角尖。

 

 

 

→會計學考試用書

 

 

 

找更多新書<<<

金榜函授在家補習課程

函授諮詢專專員

 

 

歡迎追蹤我們,看更多考試內容

【專屬限定】預約函授 享優惠 送題庫書 
買函授有問題LINE我
追蟲蟲哥 IG
YT訂閱 看考試影片
最新考情新聞
我們的推特

 

【北部地區 LINE 諮詢】

台北志光

桃園志光

中壢志光

台北保成

 

【中部地區 LINE 諮詢】

台中志光

台中學儒

 

【嘉南志區 LINE 諮詢】

嘉義志光

台南志光

台南學儒

 

【高屏地區 LINE 諮詢】

高雄志光

高雄學儒

屏東學儒

 

【視訊/函授/出版 LINE 諮詢】

志光數位學院

超級函授

金榜函授

志光出版社

保成行動書城

公職王網路書局

志光國考FUN輕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民法概要】

壹、關鍵引言

申論題作答可以分為「言之有序」以及「言之有物」兩個部分。

一、言之有序

是指作答上需要有所謂答題架構,以民法而言,就是請求權基礎的堆積。建議上如果發現題目中以數個請求權可以主張,先選擇一種請求權基礎作為答題的主幹,並將題目中所提及之請求權基礎所需要件(原則上題目沒有廢話),函攝至條文中適用。

 

二、言之有物

題目多半是以單一爭點或數個爭點結合為出題,爭點之處必然有學說以及實務見解之衝突,同學必須掌握兩說以上之見解,並且於作答最後加上自己的看法,才會是一個完整的回答。

 

三、各篇章準備要領

(一)民總總則

民法總則其中一個考試核心在於法律行為,更細部來說,以法律行為中所需具備之行為能力為考試的熱門,雖然行為能力的概念不難,但是因類型及法條適用較為多元,容易成為考點出題。另外,近年來考試多有時效消滅的出題,尤其是短期時效制度(民§§126、127),所以同學須熟記常見適用短期時效的請求權。

(二)財產法

財產法的範圍過於廣泛,想要完全掌握財產法所規定,基本上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可想而知財產法會是同學準備上壓力的來源!老師建議同學準備上以債編為例,先將條文所規定有名契約之基本要件掌握;同樣地,物權編部分,亦將所有權、用益物權以及擔保物權的基本要件(發生、變更以及消滅)掌握。有時間的話,在進一步熟悉冷門或爭議之問題。

(三)身分法

身分法分為親屬編與繼承編,又親屬編為繼承編之前提,所以同學在準備上,先將親屬編中婚姻以及父母子女部分掌握後,再去掌握繼承編中有關繼承遺產之計算。

又有關繼承遺產之計算,可以分為三步驟,分別為:繼承人確定;應繼財產多寡;遺產數額分配。

 

貳、重點主題

一、民法總則

(一)人格權

1.意義

人格權為人性尊嚴為內容之權利,會因時代演進而變動其中內涵。如民法第195條第1項所明定,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而相關人格法益則須由實務案例所累積,以下整理幾個實務常見之人格權類型。

2.名譽權

名譽權係指人在社會上應與其地位相當之尊敬或評價之利益為內容之權利,各人按其地位,有其相當之品格、聲望及信譽。而所謂名譽權受損,並非單指依被害人主觀之感情決之,尚應依社會客觀之評價而定。依現行法及實務見解,如名譽權遭受侵害時,得依第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慰撫金外,尚可請求加害人強制公開道歉(常見如登報道歉)以恢復被害人之名譽。然而,條文雖僅規定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但實務上慣行即係以強制公開道歉為之,是否有侵害加害人之言論自由(消極不表示)呢?參照釋字第656號:「民法第一百九十五條第一項後段規定:「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所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如屬以判決命加害人公開道歉,而未涉及加害人自我羞辱等損及人性尊嚴之情事者,即未違背憲法第二十三條比例原則,而不牴觸憲法對不表意自由之保障。」,亦即大法官98年所作成之解釋,認為強制公開道歉之手段,並未違反比例原則等事由,為合憲。但由於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於109年3月3日公告,大法官繼釋字656號解釋後,因該解釋可能有變更或補充的空間,再度受理命強制道歉是否有違憲情可能之聲請 ,所以針對名譽權侵害需注意後續大法官有無相關解釋作成!

3.居住安寧權

所謂居住安寧權侵害,必須侵害已超越一般人所能忍受之程度,侵害之方式,固不限於噪音,其他如光害、臭氣、煙塵、振動等,亦可屬之。得參照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164民事判決。

 

 

民法參考書<<<

資料來源公職王109司法特考考猜

 

 

志光國考FUN輕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一、刑法關於時之效力

()不溯及既往原則

刑法第1條規定:「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亦同」。所謂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包括:感化教育(第86條)、監護處分(第87條)、禁戒處分(第88條、第89條)、強制工作(第90條)、強制治療(第91條、第91條之1)等,共計五種。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之處罰

刑法第2條第1項規定:「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1.所謂「行為後」,係指犯罪行為終了至裁判確定前之期間內,法律有變更者而言。

2.法律有變更,依文義解釋,應指該法律之變更(修正)而發生影響行為處罰範圍或其法律效果之刑罰法律為限。即所謂法律有變更,係指規定犯罪要件及其法律效果之刑罰法規,其內容作實質上之修正而言。

3.所稱法律,包括狹義刑法、廣義刑法、普通刑法、特別刑法、單一刑法及附屬刑法,但須為刑事實體法。修正之內容則包括全部及一部修正。

4.所謂法律之「變更」,包括犯罪成立要件及處罰範圍(效果之輕重)之修正(擴大或縮小)或廢止(由有到無)。

爭議問題:空白刑法(空白構成要件)之變更,是否為法律有所變更?

1.事實變更說:

實務向來採事實變更說,其中又以釋字第103號為代表,此說認為,行政機關經授權而以行政命令補充空白刑法,乃係適應當時情形所為「事實上之變更」。又授權命令雖具有與法律相同之效力,但因其並無刑罰之規定,故不屬於刑罰法規。

2.法律變更說:

此說以空白刑法之本質及保護行為人之觀點(自從新從輕原則之立法目的)而出發。此說認為授權之行政命令係用以補充空白刑法,其性質非與一般授權命令相同,且此種行政命令之變更,足以影響犯罪成立要件之範圍,而形成空白構成要件所不可或缺之禁止內容(即成為犯罪構成要件實質內容之一部分),故此種授權命令雖不具法律之形式,亦無刑法之實質內涵,但仍應受刑法第2條第1項規定之拘束,否則勢將造成行為人之不利益而違反從新從輕原則之精神。

 

()裁判確定後法律有變更

刑法第2條第3項規定:「處罰或保安處分之裁判確定後,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而法律有變更,不處罰其行為或不施以保安處分者,免其刑或保安處分之執行」。

更多刑法考試書《《《

二、刑法關於地之效力

()於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1.屬地原則(主義):

刑法第3條規定:「本法於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器內犯罪,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論」,即為屬地原則(主義)之規定。

2.隔地犯:

所謂隔地犯,係指犯罪之行為地與結果地不在同一處所。隔地犯中,若行為地與結果地均在我國領域內時,應適用我國刑法。惟行為地或結果地有一在我國領域外時,依刑法第4條規定:「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於中華民國領域外犯罪

1.世界原則(主義)

所謂「世界原則(主義)」,乃基於世界法秩序整體性之觀點,認為凡屬犯罪,不問行為人之國籍、犯罪地,亦不論犯罪侵害何種法益,任何國家均得對之行使刑事管轄權(國際法上之普遍管轄原則)。我國刑法第5 條第4 款及第8款至第10款所規定之四種犯罪,即適用世界主義:(1)公共危險罪(第185條之1、之 2);(2)毒品罪(但施用及持有毒品、種子及施用毒品器具罪不在此限);(3)使人為奴隸罪及販賣人口罪(第296條、第296條之1);(4)海盜罪(第333條、第334條)。

2.保護原則(主義):

所謂「保護原則(主義)」,係指凡侵害本國國家法益或其人民法益之犯罪,無論行為人為本國人或外國人或無國籍人,亦不問犯罪發生於本國領域內或外,均適用本國刑法處斷。

(1)保護我國國家(整體)之法益:

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下列各罪者,適用之(第5條第1款至第3款,第5款至第7款):(A)內亂罪;(B)外患罪;(C)妨害公務罪(第135條、第136條、第138條);(D)偽造貨幣罪;(E)偽造有價證券罪(第201條、第202條);(F)偽造文書罪(第211條、第214條、第216條、第218條);(G)加重詐欺罪(第339條之4(第5條第11款)。

(2)保護我國人民之法益:

刑法第8條規定:「前(第7條)條之規定,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外對於中華民國人民犯罪之外國人,準用之」。

3.屬人原則(主義):

(1)本國公務員在本國領域外犯特定之罪(第6條):

(A)第四章特定之瀆職罪。(B)公務員縱放便利脫逃罪(第163條)。(C)公務員登載不實罪(第213條)。(D)公務公益侵占罪(第336條第1項)。

(2)本國人在本國領域外犯特定之罪:

刑法第7條規定:「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

處理具體案例時,必須先判斷行為人是在我國領域內或領域外犯罪。若在領域外犯罪,則先判斷是否適用世界原則或保護原則,若不適用,再判斷是否適用屬人原則。即審查之順序為:

()領域內犯罪

屬地原則(第3條、第4條隔地犯)

()領域外犯罪

1.世界原則(犯第5條第4款、第8款至第10款之罪)

2.保護原則:

(1)51款至第3款、第5款至第7款及第11款之罪

(2)外國人對中華民國人民犯罪且符合第7條之規定(第8條)

3.屬人原則:

(1)公務員犯第四章特定之瀆職罪、公務員縱放便利脫逃罪(第163條)、公務員登載不實罪(第213條)、公務公益侵占罪(第336條第1項)(第6條)

(2)中華民國人民犯第5條及第6條以外,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第7條)。

 

三、己手犯

()己手犯,又稱為親手犯,係指行為人必須親自直接實行構成要件行為,始能成立該罪之正犯(滿足該罪構成要件所預定之不法內涵)。己手犯之性質著重在犯罪行為之己手性,與僅要求特定資格或關係之特別犯不同。例如脫逃罪(§161)、偽證罪(§168)、危險駕駛交通工具罪(§1853)、血親相姦罪(§230)及通姦罪(§239)等。

()應注意的是,欠缺己手性之人,雖可能教唆或幫助他人而成立該罪之教唆犯或幫助犯,但不可能成為該罪之直接正犯或利用他人之行為而成立間接正犯,亦無從與其他正犯成立共同正犯。實務亦認為,己手犯之特徵在於正犯以外之人,雖可對之加功而成立該罪之幫助犯或教唆犯,但不得為該罪之間接正犯或共同正犯,亦即該罪之正犯行為,唯有藉由正犯一己親手實行之,他人不可能參與其間,縱有犯意聯絡,仍不可論以共同正犯(100台上2936號判決)。

 

四、己意中止之學說

行為人之中止行為,必須出於自主之意願(自發性之動機)而為(學說上稱為「任意性」),否則應成立普通未遂犯。是否出於己意,學說上有三說:

()狹義主觀說(限制主觀說):

此說認為,己意應作狹義解釋,即放棄行為之繼續實行必須是出於「悔悟」(例如後悔、感覺羞恥、良心不安、同情被害人等),故單純中止或惡意中止(怕被報復、對客體價值失望等)均不得成立中止犯。

()主觀說(多數學者採之):

此說係以「行為人中止意思之形成,是否受到外部障礙事由之影響」來觀察,其認為己意應作廣義之解釋,即除因外部障礙以外之事由而中止者,應可認為成立中止犯。換言之,只要行為人主觀上認為外部障礙事由不存在(縱然外部障礙事由事實上存在)而中止者,即應成立中止犯;反之,若行為人主觀上認為外部障礙事由存在(縱然外部障礙事由事實上不存在)而中止者,仍為普通未遂所謂外部障礙,係指在經驗上足以使犯行中止之外在情事而言。例如著手行竊時警鈴突然響起,或(誤以為)屋主返回等,即屬經驗上足以使犯行中止之外在情事。

()客觀說(實務採之):

此說認為,中止犯之成立,除行為人主觀上之中止意思外,尚須依社會一般經驗觀察,行為人主觀上之中止意思,是否屬於客觀經驗上通常之現象,若為經驗上通常之現象,乃可預期之結果,非己意中止;反之,則屬己意中止(最高法院73年度第5次刑庭決議()

更多刑法考試書《《《

五、共同正犯之成立要件

()須有二人以上之正犯

實務認為,刑法對於無責任能力者之行為既定為不罰,則其加功於他人之犯罪行為,亦應以其欠缺意思要件,認為無犯意之聯絡,而不算入共同正犯之數(283242號判例)。

()主觀要件:須有共同行為決意

1.所謂共同犯罪意思,係指各行為人基於共同犯罪之認識,互相利用他方之行為以遂行犯罪目的之意思。

2.共同犯罪意思之形成,不以事前謀議為限,其於行為當時所形成者亦可。實務及通說認為,共同犯罪意思之形成時點,得於(1)著手前,(2)著手後既遂前,或(3)既遂後終了前。學說上對於共同犯罪意思形成於行為時之類型,稱為「相繼共同正犯」或「偶然共同正犯」。

3.欠缺共同行為決意時,僅成立學理上所謂「同時犯」或「相互正犯」。同時犯之概念為,二人以上各自出於不同之犯意(或沒有犯意),卻偶然地同時實施同一犯罪行為。亦即行為人之間欠缺共同行為決意,僅在偶然情況下,由於行為共同加工,導致犯罪事實之實現。簡言之,「同時犯」乃兩個單獨正犯在同一時空下各自犯(相同的)罪。

4.由於共同正犯須具備共同犯罪之「認識」,故通說認為,共同正犯並無「過失共同正犯」之可能。二人以上共同造成之過失犯罪,僅屬「同時犯」,而非過失共同正犯。實務亦認為:「共同正犯之成立,必須數人間有共同行為決意為要件,至於過失行為並無成立共同行為決意之可能,是若二人以上同有過失行為,縱於其行為皆應負責,只能成立過失犯之同時犯,亦無適用刑法第28條之餘地(93台上347號判決)。

()客觀要件:須有共同行為實行

1.共同正犯對於構成犯罪事實參與之程度,並不以全部參與為必要,僅參與實行構成要件行為之一部亦可。至於共同正犯對於構成犯罪事實參與之範圍,則不以構成要件本身之行為為限(例如強盜罪之強暴脅迫行為),亦包括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換言之,只要是為達成犯罪目的,促成犯罪之實現,而屬於犯罪整體過程之一環者,均屬之。

2.共同正犯對於構成犯罪事實參與之時間,不以自始參與為必要,其於他人實行一部分之行為後始參與者(事中參與),亦無不可。惟此等正犯就參與前由其他正犯所實行之行為是否亦須負責?實務認為,共同正犯之所以適用「一部行為全部責任」,即在於共同正犯間之「相互利用、補充關係」,若他共同正犯之前行為,對加入之事中共同正犯於構成要件之實現上,具有重要影響力,即他共同正犯與事中共同正犯對於前行為與後行為皆存在相互利用、補充關係,自應對他共同正犯之前行為負責;否則,事中共同正犯對他共同正犯之前行為,既未參與,亦無形成共同行為決意,即難謂有行為共同之存在,自無須對其參與前之犯罪行為負責(102年第14次刑庭會議())。

3.共同行為分擔不但可適用於「事中」(著手後既遂前),就具有繼續犯性質之犯罪,亦可適用於犯罪既遂後、終了前。例如「甲對於乙被擄時雖未參與實施,而其出面勒贖,即係在擄人勒贖之繼續進行中參與該罪之目的行為,自應認為共同正犯」(282397號判例)。

 

六、共謀共同正犯(或同謀共同正犯)

()意義

共謀共同正犯,係指二人以上,於事前本於共同犯罪之意思進行謀議,而由其中部分之人著手實行犯罪行為(稱為「實行共同正犯」),對於僅參與謀議且仍具有犯罪支配地位,但未著手實行犯罪行為(未至犯罪現場參與犯罪)之人,稱為共謀共同正犯。又此處所稱「實行共同正犯」,除著手實行構成要件行為之人,尚包括參與構成要件行為以外之人(例如把風者)!

()實務見解

釋字第109號解釋理由書謂:「共同正犯係共同實施犯罪行為之人,在共同意思範圍內,各自分擔犯罪行為之一部,相互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達其犯罪之目的,其成立不以全體均行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要件;參與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者,固為共同正犯;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思,參與犯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為,或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思,事前同謀,而由其中一部分人實行犯罪之行為者,亦均應認為共同正犯,使之對於全部行為所發生之結果負責任。

 

七、正犯發生錯誤時教唆犯之處罰

()正犯發生客體錯誤

例如甲教唆乙殺害丙,但乙卻誤丁為丙而殺之。

正犯發生等價之客體錯誤時,對於正犯本身之評價不生任何影響,但對於教唆犯之處罰,學說上則有爭議(不等價之客體錯誤,與下述正犯發生打擊錯誤之處理相同)。

1.甲說:應依教唆既遂罪處罰(即視同教唆犯之客體錯誤)

多數學者認為,正犯既遂,教唆犯亦應論以教唆既遂罪。蓋正犯係經由教唆犯之教唆行為始萌生犯意,並致生客體錯誤,且該客體錯誤按照一般社會生活經驗,應屬教唆犯客觀能預見,故應論以教唆既遂罪,實務見解亦同(◎若乙殺害丁未遂時,甲應論以教唆殺人未遂罪)。

2.乙說:應依教唆未遂罪處罰(即視同教唆犯之打擊錯誤)

此說認為,教唆者僅須針對其主觀想像上具體行為之認知負責。正犯所為者若非教唆犯原本指向之行為客體,即已影響教唆故意之重點內容。此時,正犯之客體錯誤,應視同教唆犯之打擊錯誤,論以「教唆未遂罪」,再與過失致死罪依想像競合之規定,從一重處斷。

承上例,設乙誤殺丁後,隨即又見到丙,於是再殺死丙。

本案例中,乙成立二個殺人既遂罪。至於甲之部分,學者多認為,甲教唆乙殺害之對象原本就是丙,而乙於犯罪過程中雖發生錯誤,但仍然完成任務,此一過程對甲而言應屬客觀能預見,並非過剩行為,故甲應成立二個教唆殺人既遂罪,再依想像競合從一重處斷。

()正犯發生打擊錯誤

例如甲教唆乙開槍射殺丙,乙開槍時卻誤中丁。

正犯發生打擊錯誤時,不論等價或不等價之錯誤,教唆犯之處理方式皆為:(1)對目的客體成立教唆未遂罪(該罪須有處罰未遂犯);(2)對結果客體視其於教唆行為時對此種錯誤有無預見可能性,若有,則成立過失犯(非教唆過失),否則便無需負責。若成立二罪,則依想像競合從一重處斷。在本案例中,乙成立殺人未遂罪(對丙)及過失致死罪(對丁),二罪依想像競合從一重處斷,而甲應只成立教唆殺人未遂罪(對丙)。至於對丁的部分,尚難認為客觀上甲有預見可能性,而應成立過失致死罪。

更多刑法考試書《《《

八、財產犯罪行為之重要區別

()竊盜罪VS.搶奪罪

1.實務:

(1)竊盜:乘人不知(秘密或隱密)而以和平之手段取他人之財物。

(2)搶奪:乘人不備或乘人不及抗拒而公然掠(奪)取。

以和平方法取得財物後,若該財物尚在被害人實力支配之下而公然持物逃跑,以排除其實力支配時,仍不失為乘人不備或不及抗拒而掠取財物(82台上2445號判決)。

2.學說:

(1)竊盜:未經持有人同意或違反持有人之意思,而以和平之手段取其財物。

(2)搶奪:對於緊密持有之動產,使用不法腕力瞬時奪取,使被害人不及抗拒。

()竊盜罪VS.強盜罪

1.竊盜:被害人不能抗拒之狀態非行為人所創造,行為人僅係單純利用其不能抗拒之狀態而取其財物。

2.強盜:被害人不能抗拒之狀態乃行為人所創造。即行為人使用強制手段,使人處於不能抗拒之狀態,再利用此狀態破壞他人對物之持有關係,並進而建立新的持有關係。強盜罪在實質上所結合之兩罪,具有事實上之牽連關係,即行為人主觀上自始便認識,其強制行為乃竊盜行為(破壞持有關係)之手段,而竊盜行為乃強制行為之目的

 

()竊盜罪VS.侵占脫離持有物罪

行為人取得財物之時,究屬「有人持有」或「無人持有」?前者,為竊盜罪;後者,成立侵占脫離持有物罪。

()竊盜罪VS.詐欺取財罪(取財罪 VS. 交付罪)

 

1.竊盜罪與詐欺取財罪彼此互斥。前者為自行行為人主動)取財(亦可能使用詐術),後者係行為人使用詐術使被詐欺人交付財物行為人被動)。因此行為人使用詐術,究竟是使被詐欺人自己交付財物之對物詐欺,或是欺騙式(詐術性)竊盜,區別重點在於被詐欺人有無財產處分行為。被詐欺人若無財產處分行為,或雖有處分行為,但並非處分財產,即不成立詐欺罪。

2.詐欺取財罪與恐嚇取財罪,均為「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交付罪)
,而竊盜罪與搶奪罪,則係取得他人財物(取財罪)。交付罪與取財罪彼此互斥,不可能同時構成(強盜取財罪包括取財罪及交付罪,屬於例外)。

()搶奪罪VS.強盜罪

行為人施以不法腕力(強暴行為),是否已達致使被害人不能抗拒之程度。

 

()強盜取財罪VS.恐嚇取財罪

1.客觀部分,行為人之強暴、脅迫行為,在一般社會通念上,是否足以壓制被害人之意思自由,至使其不能抗拒,以為財物之交付(實務見解)。

2.主觀部分,行為人對其行為可能足使被害人心生畏懼且達於不能抗拒之事實有所認識,並決意為之(強盜故意);或行為人對其行為可能足使被害人心生畏懼之事實有所認識,並決意為之(恐嚇故意)。

更多刑法考試書《《《

()強盜罪VS.準強盜罪

1.強盜:行為人直接以強制手段,實行客觀上已致使被害人不能抗拒之行為,並因此取得財物之持有。本質上為取財行為

2.準強盜:竊盜或搶奪行為於著手後至終了前,客觀上當場施以強暴脅迫行為,且主觀上出於強暴、脅迫之故意及防護贓物、脫免逮捕或湮滅罪證之目的。本質上為具有特定目的之強制行為

 

()強盜罪VS.擄人勒贖罪

1.於行為人已經剝奪被害人之行動自由前提下,須行為人自始便有使被害人以財物取贖人身之意思(即勒贖意思),始為擄人勒贖。如行為人原非本於勒贖之意思,僅係意在強盜,且被害人之行動自由早已在其控制下,惟因強取被害人現有之財物,意猶未足,只是藉端繼續剝奪其行動自由,並用強脅手段以達使其接續交付財物之目的,表示如不聽從即不釋放者,應係強盜及妨害自由之接續或繼續行為,非擄人勒贖。

2.擄人勒贖罪中之被擄人與被勒贖之人,是否須為不同之人?實務見解採否定說(不限於同一人),但多數學者採肯定說(須為不同之人)。

3.實務認為,擄人勒贖罪須以強制力使被擄人「脫離其原有處所」,否則應成立強盜罪。學者則多認為,被害人是否已脫離原處所,並不重要。

()侵占罪VS.侵占脫離持有物罪

1.侵占罪之行為客體為「行為人持有」之「他人之物」;侵占脫離持有物罪之行為客體則為「無人持有」之「他人之物」。

2.「侵占」乃「易持有為所有之取得」行為,即行為人主觀上不法所有意思之實現行為。「侵占」脫離持有物主要為「直接取得持有」之行為,但亦得為「易持有為所有之取得」行為。前者例如發現他人遺失之項鍊,直接將項鍊拾起並據為己有;後者例如甲拾得他人遺失之項鍊,委乙送交派出所招領,乙到派出所門口,突然心生貪念,將項鍊據為己有

 

()侵占罪VS.詐欺取財罪

行為人施詐術行為之目的,係為使被害人處分財產,為詐欺取財。若行為人已先持有他人之物,而其施詐術行為(例如謊稱遺失或被竊)之目的,係為實現自己主觀上不法所有之意思,該詐術行為則為侵占。

 

(十一)侵占罪VS.背信罪

行為人為本人處理其對外之財產事務時,亦「持有本人之物」,且行為人之侵占行為亦屬其職務範圍內之事務,則同時成立侵占罪與背信罪,例如會計甲將應交付廠商之款項私吞(侵占同時背信)。惟甲係將該款項委託業務員乙保管,乙卻私吞,則乙只成立侵占罪,不成立背信罪。

 

(十二)贓物罪VS.其他財產犯罪

1.贓物罪之行為主體,須為前財產犯罪「本犯」以外之人。實務認為,除正犯外,本犯尚包括前財產犯罪之「教唆犯」及「幫助犯」。惟多數學者認為,教唆犯或幫助犯,並非自己實行財產犯罪行為,且贓物亦非在其持有中,故本犯應僅限於前財產犯罪之「正犯」。

2.行為人成立其他財產犯罪後,不可能再成立贓物罪。惟成立贓物罪後,仍可能再成立其他財產犯罪,例如收受贓物後又侵占。

(十三)取財罪VS.得利罪

1.強盜罪§328、詐欺罪§339與恐嚇罪§346,均有取財與得利罪。兩者之區別為:行為人如已現實地取得財物(不一定持有財物,例如詐欺他人為你付帳),為取財罪;若係獲得財物以外之一切財產上利益,則為得利罪。

2.實務認為,使被害人「匯款」至某特定銀行帳號,為取財罪。本書則認為,被害人匯款至某特定銀行帳號時,行為人係取得對該銀行之「消費寄託債權」,即取得財產上之不法利益(非現實地取得財物),故應成立得利既遂罪。

3.「財產」利益之內涵,實務及多數學者均採「經濟財產說」。此說認為,刑法上所謂財產,係指一切具有經濟(金錢)價值之物質、勞務或其他狀態;財產犯罪所保護之法益,即為此種具有經濟價值之利益,至於該利益在法律上之地位如何,則非所問。

(十四)暴力式財產犯罪VS.妨害自由之犯罪

搶奪、強盜、恐嚇或擄人勒贖等罪,在檢討構成要件該當性時,若客觀構成要件已該當,且主觀上亦具有構成要件故意及取得(獲利)意圖,若行為人因欠缺不法意圖而不該當(成立)財產犯罪者,須另外檢討妨害自由法益之犯罪(視情形檢討 §302§304 §305)。

 

九、濫用職權追訴處罰罪

本罪之行為主體,為具有追訴或處罰犯罪職務之公務員。有爭議的是,司法警察(官)是否為本罪之主體?實務採否定說,其認為警察僅屬受檢察官指揮偵察犯罪之輔助機關,並無追訴犯罪之權,故非本罪之行為主體。警察若濫權逮捕或羈押人民,應依刑法第302條及第134條論處2861號判例)。惟有學者認為,多數刑事案件之主要偵查工作多由司法警察(官)負責,而本罪立法意旨在於制裁刑事司法人員濫權瀆職,若將之排除在外,勢必無法實現其規範意旨,亦無法達到保障人權之目的(林山田、甘添貴)。

 

十、藏匿隱避人犯罪

()本罪所謂「犯人」,通說採廣義說,其認為所謂犯人,依文義解釋,固應指真正犯罪之人,惟本罪立法原意,旨在處罰關於刑事司法權之妨害行為,凡足使偵查、審判或執行,發生困難或不正確之結果者,皆應在防範之列,故本罪之對象,毋寧解為包括一切犯罪嫌疑人,較為妥當(韓忠謨)。在偵查中,經偵查機關明確指為犯罪嫌疑之人者,該人即為國家行使搜索權之對象,因此,不問該人實質上是否成立犯罪,即應認為係本條所稱之犯人。

()準此,真正實施犯罪之人(不論是否被發覺)、被偵查機關指為犯罪嫌疑之人(不論是否為真正犯罪之人)、起訴後之刑事被告、判決確定後之受刑人等固均為犯人,縱係尚未為人所逮捕之現行犯或準現行犯,亦屬之。

更多刑法考試書《《《

十一、頂替罪

()所謂頂替,係指冒充犯人或脫逃人,而代替其頂罪之行為。頂替罪之成立,客觀上必須確有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即須有犯罪事實)存在,方有頂替之可能,否則,如虛構事實,而實際上並無犯人或脫逃人存在者,自無由成立本罪。又頂替不以「頂名替罪」為限,亦包括「未頂名而替罪」。簡言之,頂替罪之重點,在於行為人隱匿真正之犯罪事實。實務亦認為,頂替罪應以行為人頂替犯罪事實為已足,並不以頂名替代為必要。

()本罪性質上為舉動犯,行為人於完成頂替行為時,即屬既遂。至於被頂替之犯人或脫逃人,或頂替之事實是否構成犯罪,並非所問。又頂替罪性質上屬於己手犯,因此他人無法與之共同成立頂替罪之共同正犯。

()本罪之主觀要素,除須行為人具有頂替故意外,尚須出於藏匿犯人或脫逃人,或使其隱避之意圖,若欠缺此一意圖要素,即不成立本罪。

 

十二、湮滅刑事證據罪

()本罪之行為客體,須為關係「他人」刑事被告案件之證據,若為關係「自己」之證據,則非本罪之客體。通說認為,湮滅與他人共同犯罪之證據,亦屬關係自己刑事案件之證據。

()所謂他人刑事被告案件,實務及學者通說認為,因本罪之立法意旨係用以確保刑事證據之真實性,故所稱刑事被告案件,應解釋為「實質上已發生之刑事案件」,即在偵查前之刑事證據,亦屬本罪之行為客體。

()實務認為,犯人自行隱避,在刑法上既非處罰之行為,則教唆他人頂替自己以便隱避,當然亦在不罰之列(244974號判例)。犯罪之人教唆他人藏匿自己或使他人頂替,不成立刑法第164條之教唆罪(25.4決議)。

 

十三、偽造變造私文書罪

()違偽造與變造之意義

1.所謂偽造,係指無製作權之人,冒用他人名義而製作內容虛偽不實之文書。亦即無製作權之人,假借或捏造他人名義,製作在外形上足以使人誤認為係出自作成名義人,且其內容為虛偽不實之文書。

2.變造,須以有真正之文書存在為前提,而無變更權人對於已製作完成之真正文書加以更改,使其內容有所變更而言,故變造行為之客體,限於已製作完成之真正文書。

()偽造與變造之區別

偽造與變造之區別,在於「文書之內容或本質,是否已經變更而具有創新性」。詳言之,倘文書之內容係由行為人所創造,而非原來文書所既有者,應屬偽造;若行為人僅就原來文書中特定之部分內容予以更改,而並未變更文書之本質者,則屬變造。

更多刑法考試書《《《

十四、偽造變造公文書與公務員登載不實之區別

()刑法第211條偽造變造公文書罪與第213條登載不實罪之區別,關鍵在於行為人對該項公文書有無登載權(包括製作權及修改權)。前者為無權製作而非法製作,或無權更改而非法塗改;後者為有權登載而故意登載不實。

()刑法第213條之登載不實罪,係以登載此種不實之事項,為其製作公文書之手段;若公文書已依法製作完成,則縱為原製作之人,倘屬無權更改,而其擅予更改,應成立刑法第211條之變造公文書罪,而非第213條之罪。

()對於他人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或雖屬行為人職務上所掌管,但欠缺登載權之公文書,對之為不實之註記或更改,應成立第211條之偽造變造公文書罪,而非本罪。

 

十五、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

()本罪為一般犯,即除第213條公務員以外之任何人,包括無登載權之公務員。所謂「使」公務員為不實事項之登載,乃行為人以欺罔或其他方法,利用不知情之公務員,而將不實之事項登載於該公務員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例如通謀虛偽假買賣,並使地政機關為過戶登記。

()所謂不實之事項,必須公務員對於該申報之事項,並無實質審查權或審查義務,即一經行為人之聲明或申報,公務員即負有登載之義務。實務亦認為,所謂使公務員登載不實事項於公文書罪,須一經他人之聲明或申報,公務員即有登載之義務,並依其所為之聲明或申報予以登載,而屬不實之事項者,始足構成,若其所為聲明或申報,公務員尚須為實質之審查,以判斷真實與否,始得為一定之記載者,即非使公務員登載不實(73台上1710號判例)。

 

十六、行使偽造、變造或登載不實文書罪

()本罪以偽造、變造、不實登載或使登載不實之文書為行為客體,故行為人所行使之文書,須為第210條至第215條之行為客體(須已該當上開罪名之構成要件),始足當之;若其所行使者非屬該當上述罪名之文書,則不成立本罪。

()所謂行使,係指將偽造或變造之文書冒充為真正文書,依照文書通常之使用方法,予以提出或主張之行為。行使之方法,無論為提示或展出於一定處所,以供閱覽,均無不可。至於接受文書之相對人是否已瞭解文書之內容,或行為人是否已達其目的,亦非所問。惟因本罪並無處罰未遂犯,故行為人雖已將文書提出,但尚未達於他方可得瞭解之狀態者,仍不成立本罪。

()條文所稱之「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係指依各該條文之法定刑科處刑罰,至於成立之罪名,仍為第216條之行使罪。

()行為人以他人偽造之死亡證明書持向戶政機關申辦死亡登記。實務認為,以偽造私文書矇蔽公務員,使其登載於職務上所掌公文書而行使者,應係想像競合犯,適用刑法第55條處斷。

 

十七、其他(選擇題之)重要規定

()刑罰減免事由(法定減免事由)

1.必減輕其刑

(1)未滿18歲或滿80歲之人犯本刑為死刑或無期徒刑之罪(§63後段)

(2)犯擄人勒贖既遂罪,未經取贖而釋放被害人(§3475項前段)

2.必免除其刑

懷胎婦女因疾病或其他防止生命上危險之必要,而犯自行墮胎或聽從墮胎之罪者,免除其刑(§2883項)(不重要!)

3.必減輕或免除其刑

(1)中止未遂犯(§271項)

(2)犯第165條湮滅刑事證據罪,於他人刑事被告案件裁判確定前自白(§166

(3)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圖利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而犯第164條藏匿人犯罪或第165條湮滅刑事證據罪

(4)犯第168條偽證罪、第169條至第171條之誣告罪,於所虛偽陳述或所誣告之案件,裁判或懲戒處分確定前自白(§172

(5)18歲以下之人犯第227條與幼年男女性交猥褻罪(§2271

4.得減輕其刑

(1)可避免之禁止錯誤(§16但)

(2)14歲以上未滿18人之行為(§182項)

(3)滿80歲人之行為(§183項)

(4)限制責任能力人之行為(§192項)

(5)瘖啞人之行為(§20

(6)普通未遂犯,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252項)

(7)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302項)

(8)自首§62

(9)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犯第162條第1項普通便利脫逃罪

(10)犯擄人勒贖既遂罪,取贖後而釋放被害人(§3475項後段)

5.得免除其刑

(1)謀為同死而犯加工自殺罪(§2753項)

(2)於直系血親、配偶或同財共居親屬之間,犯竊盜罪章(§3241)、侵占罪章(§338)、第339條至第342條詐欺罪、背信罪(§343)及贓物罪(§351

6.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防衛過當(§23但)、避難過當(§241項但)

自首之特別規定(必減輕或免除其刑)

(1)犯第100條、第101條之內亂罪而自首者,必減輕或免除其刑(§102

(2)犯違背職務行賄罪而自首者,必減輕或免除其刑。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得減輕其刑§1223)(重要!

(3)犯參與犯罪結社罪而自首者,必減輕或免除其刑(§1542)(重要!

更多刑法考試書《《《

()必沒收之特別規定

刑法第38條第2項規定,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屬於犯罪行為人者,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3項規定,前項之物屬於犯罪行為人以外之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而無正當理由提供或取得者,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所謂法律有特別規定,有下列情形:

1.偽造、變造之通用貨幣、紙幣、銀行券,減損分量之通用貨幣及前條之器械原料,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200)。

2.偽造、變造之有價證券、郵票、印花稅票、信用卡、金融卡、儲值卡或其他相類作為提款、簽帳、轉帳或支付工具之電磁紀錄物及前條之器械原料及電磁紀錄,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205)。

3.偽造之印章、印文或署押,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219)。

4.散布、播送、販賣、公然陳列、製造及持有猥褻之文字、圖畫、聲音或影像之附著物及物品,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2353項)。

5.當場賭博之器具與在賭檯或兌換籌碼處之財物,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2662項)。

6.前二條竊錄內容之附著物及物品,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3153)。

 

資料來源109公職王司法特考考猜

 

志光國考FUN輕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更多公職考試書<<<

 

日本2012新錄用考試

(一)綜合職考試:著重測度從事政策規劃立案的高階能力及對國際情勢的適應力,區分為碩士畢業者考試、大學程度考試2類,並導入對研究所畢業者更適合的考試方式。

(二)一般職考試:著重測度處理一般性行政基礎事務能力,區分為大學程度考試、高中畢業者考試2類。

(三)專門職考試:招募人員從事特定行政領域的專業工作,擴大專家職任用考試類型。亦區分為大學畢業程度考試及中學畢業程度考試。

(四)經歷採用考試:非入門等級的中途任用考試,招募私部門主管級以上具實務經驗者,擴大官民人才交流。考試類型於開缺時,視職務位階而定。

 

日本新考績制度

日本由「勤務評定」改為「人事評價」之考績制度,充分反映其改革主要目的係朝向能力與實績主義發展。

(一)考評方式:考評職務執行應展現與實際發揮之能力考核每年一次;依完成任務程度評價之績效考核每年二次,採目標管理方式進行。

(二)辦理程序:於舉行期初考核及期末考核後,分別辦理一次面談,期末面談時,受考人可先行自我考評,並實施考評者與受考人會談。考評結果並向受考人公開,促使其主動努力以提升組織績效。

(三)評價結果:依不同職務,各有其等第區分,並充分活用於任、免、調、晉、育等多項人事措施。

 

日本公務員之公平制度

(一)一般不利處分之救濟:懲戒處分、身分處分、極不利益調動處分,均可依限內(不得超過1年)以書面向人事院提出審查要求。人事院基於其公平委員會做成之審理調查書判定,除特殊情形可再審外,為最終決定。

(二)俸給與工作條件改善要求:鑑於公務員勞動權限制較多,而予以補償並保護權益之制度。可由個人或團體以正式書面並相關資料,向人事院提出改善要求建議,人事院組織苦情審查委員會進行審理,結果並以書面建議書判定,由人事院實施,或交該管主管機關、內閣建議實施。

 

日本共濟制度

日本國家公務員退職時,除依退職津貼法之規定,支領政府恩給之退職津貼(一次性給付)外,尚可依互助制度支領退職給付,此種將退休撫恤與互助協會制度相結合,藉由政府與公務員共同負擔提撥經費成立基金穩健運用,以降低國庫財政支出,稱為「共濟組合」制度:

(一)經費來源:長期給付及短期給付,原則上由公務員及政府依規定比率分擔,其他如因公殘廢給付、福利事項、行政事務費等,由政府負擔。

(二)給與種類:含長期給與(包括退職、障害及遺族年金給與等3種,為最主要種類)、短期給與(為本人或眷屬發生生育、傷病、死亡或其他災害時所領取之給與)及福利事項給與(如保健事業、宿泊、一般臨時貸款等)。

 

更多公職考試書<<<

志光國考FUN輕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英國快速升遷方案(Fast Stream,FS)

源於傅爾頓報告建議之行政見習員制(AT),並參考二次戰後之鄉墅測驗,讓人員在職務或官等晉升過程的時間及層級縮減,為一種晉升濃縮制度。

現行方案包括畢業生FS(分為中央政府、外交、國會及科學工程類)、現職公務人員FS(無須大學學歷,由各部會篩選並推薦具潛力者參加甄選),其他尚有分析性、人力資源、商業技術、歐盟、北愛爾蘭FS等。考選程序仍採所謂第二種考試方法,包括線上資格測驗、多面向評鑑、面談等。並有強化深度及廣度之職務歷練,多為4年計畫,通過者始得取得正式永久職公務人員資格。

 

英國訓練機構及制度變革

(一)演進:1968年依富爾頓報告設置文官學院,專責英國文官之專才及管理訓練,1989年轉變為純執行特性之政署機構,然因過份商業化,復於2003年改制並更名為非內閣部會之國家政府學院,惟於2012年由卡麥隆政府考量財政負擔及政府改革而關閉且全面民營化。

(二)評析:英國公務人員訓練體系與訓練機構之設計,係依隨其政治改革及政策推動需要,在政府部門及市場機制間呈現鐘擺式來回擺盪,希望能納入市場機制多元競爭的優點,但又能及時符合政府部門推動政策之需求,故不斷來回修正,俾轉型至最適定位。

 

英國惠特利制(Whitleyism)

英國聞名於世的文官協議制度,1919年創始,分為全國、各部及區域性委員會,均由官方與職員委員所組成,人數原則相等。為政府及公務員間意見溝通組織,以協議方式處理爭議事項。不採多數決,亦非最終權力機關。

1980年代後,由各文官組織合作成立全國文官聯盟委員會,以加強及健全文官協議體制,職員代表部分也由公務員公會會議所代替,但官方與文官各推派代表從事協商的體制至今仍繼續維持。

 

更多公職考試書<<<

 

美國職位分類制度演進

為解決薪俸問題,並配合當時的科學管理思潮,遂有將人員分類並建立薪俸制度之議。主要目的在實現同工同酬、適才適所的人事理想。對各種職位的工作內容加以詳實調查,進行職位種類與職位等級的劃分。

主要演進:於1923年以職位分類法實施,1949年大類整合(分為GS、CPC兩類),1971年分類標準修正(新品評制度),1986年大幅度授權與整併簡化,1993年採行寬幅試驗。現仍持續進行職位分類改革,並無根本性放棄。

 

美國平等就業機會政策演進

從「就業機會平等」到「弱勢優先」,發展至「工作人力多樣化」,差異為:

(一)目的各有不同,平等就業機會為避免違反法定僱用平等原則,弱勢優先則因應各類工作及團體比例代表,工作人力多樣化非屬被迫性消極作為,而為管理者為增加生產力與效能所採取的自願性積極作為。

(二)工作人力多樣化包括所有員工,非特定團體。不僅肯定各種團體的員工,也將其需要納入人事決策,以獲得其工作力。弱勢優先則為特定對象。

(三)工作人力多樣化包含所有與組織效能有關的人力資源管理功能,影響範圍較大。弱勢優先強調重點則多於政府任用與升遷方面。

(四)工作能力多樣化的產生,是組織內部基於競爭所需而起,平等就業機會與弱勢優先政策,則是組織回應外部規範要求而生。

(五)工作人力多樣化效果較為正面,且企圖從組織使命、文化、政策及各種計劃方面進行改變而更有效能,弱勢優先則是因應外部法令而避免受罰。

 

美國揭弊者保護

採公私分離規範模式,在租稅、環保、職業安全等各種法律中納入相關條款;聯邦政府則為1989年所制定的「內部舉發人保護法」(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 of 1989, WPA)。

(一)適用對象:聯邦政府機關員工、前聯邦政府機關員工或正在申請成為聯邦政府機關員工者均可進行舉發。

(二)適用範圍:政府機關內部之詐欺、浪費,以及濫用;違法(包括行政命令)、業務失誤、浪費預算、濫權、對大眾健康與安全有危險。

(三)舉發管道:進行舉發的管道主要有三:一為直接起訴(Qui Tam訴訟),二為向監察長辦公室(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舉發三為向特別檢察官辦公室(OSC)舉發。

(四)揭露或舉發之鼓勵:使美國政府發生財物損失的案件,揭發人可以得到政府追討所得賠償金一定比率作為報酬。此種制度希望能促使握有弊端有關資訊人士挺身而出,以保護政府財政資源。

(五)保護機制:文官改革法明文禁止聯邦政府機關對公益通報(循內部管道或外部管道)聯邦政府職員有任何不利的處置。內部舉發人保護法(WPA)更再次確立OSC擁有獨立調查申訴案件的權限與地位。

 

德國文官懲戒制度改革要旨

(一)廢除聯邦懲戒法院及聯邦懲戒檢察官,將懲戒受理管轄權改為行政法院。

(二)將懲戒法明定為行政程序,並準用行政訴訟規定,與刑事程序區隔。

(三)由所屬最高行政機關,以書面提出具體違失事證以啟動懲戒(即向該管行政法院提起「懲戒訴訟」),並簡化公務員自清程序。

(四)最重懲戒措施由免職改為撤職,後果及於未來從事私人僱傭關係。

 

更多公職考試書<<<

 

志光國考FUN輕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犯罪學考前必讀50個重點整理

一、犯罪行為及偏差行為定義之比較以及兩者之關係(包含關係、交叉關係)。

 

二、犯罪現象七大特性(普遍性、相對性、複雜性、變異性、感染性、流動性、低威嚇性)。

 

三、刑事司法之漏斗效應、偏差行為及犯罪行為三者間之關係

(一)偏差行為是漏斗的最外圍,而犯罪行為則是漏斗的最底端處。

(二)偏差行為不等於犯罪行為。

(三)刑事司法漏斗效應之優、缺點。

 

四、犯罪學之意義、犯罪學研究目的、犯罪學研究之價值。

 

五、犯罪測量之方法

(一)官方犯罪統計法、自陳報告犯罪統計法、被害者犯罪統計法各自之意義、優點、缺點。

(二)三種測量方法之相合性、相異性。

 

六、犯罪黑數

(一)意義、特性、發生原因、發現犯罪黑數之方法、犯罪黑數限制、重要性。

(二)犯罪黑數與犯罪灰數之比較。

 

七、犯罪觀點論

(一)一致觀、互動觀、衝突觀。

(二)注意以上三種觀點之犯罪定義、犯罪成因、理論基礎、犯罪防治對策。

 

八、台灣近年來整體犯罪趨勢,從犯罪區域分佈、犯罪率、犯罪類型、犯罪人口率、監禁率、超收率來看。

 

九、犯罪之相關因素

(一)家庭狀況與犯罪之關係。

(二)大眾傳播對犯罪之影響。

 

十、古典犯罪學派

(一)對人性的基本假設、對犯罪原因的看法、理論基礎、對犯罪防治之貢獻。

(二)貝加利亞及邊沁的主張及貢獻,尤以邊沁之四種制裁體系為重要。

 

十一、實證犯罪學派

(一)對犯罪原因之看法、基本論點、對犯罪防治之貢獻。

(二)龍布羅梭之理論要點及五種犯罪人的分類,尤以生來性犯罪人最重要。

 

十二、古典犯罪學派與實證犯罪學派之比較。

 

十三、犯罪生物學派(特徵理論)

(一)基本主張、優點、缺點。

(二)早期犯罪生物學派各理論之主張:身體外觀特性與犯罪、體型論與犯罪、基因及遺傳與犯罪。

(三)現代犯罪生物學派各理論之主張:以神經生理學與犯罪(腦與犯罪)最重要。

 

十四、心理心析學派

(一)對犯罪成因之解釋及對於犯罪防治之啟發。

(二)人格動力。

(三)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之指導原則與內涵。

(四)人格發展。

 

十五、瓦特斯八類犯罪人思考型態。

十六、行為主義理論(制約學習理論)→基本主張、增強作用(正增強、負增強)、對犯罪預防之啟示。

十七、社會學習理論→暴力行為的形成因素有三種、個體在行為學習過程中,受到之影響與支配、暴力行為持續之原因。

十八、心理病態性格(反社會人格)→反社會人格形成之原因、反社會人格特徵、治療處遇對策。

十九、芝加哥學派(犯罪區位學研究、文化傳遞理論)→高犯罪區域相關因素(物理因素、經濟因素、人口因素);青少年犯罪主因(集中原則、距離原則、傳承原則);預防犯罪對策。

二十、集體效能理論→意義、理論主張(1997年版與2006年版有所不同,見霍華德保成犯罪學P.137)、犯罪成因、犯罪防治主張。

二一、社會亂迷理論(無規範理論)→社會亂迷的意義、犯罪原因的看法、社會分工、犯罪的四項功能、預防犯罪對策。

二二、墨爾頓古典緊張理論(社會結構與亂迷理論)→基本主張、五種社會適應者、對犯罪預防之啟示。

二三、墨爾頓古典緊張理論與涂爾幹的「無規範理論」之比較。

二四、安格鈕(Agnew)一般化緊張理論→之四種負面情緒來源、緊張與犯罪之關係、及處理緊張之因應對策。

二五、一般化緊張理論與墨爾頓古典緊張理論之比較。

二六、幫派副文化理論→犯罪形成原因、犯罪副文化特徵。

二七、差別機會理論→三種不同副文化與犯罪之關係、影響犯罪防治政策(為青少年而動員、對抗貧窮的戰爭)。

二八、暴力副文化理論→暴力副文化七大定理、說明不同種族間犯罪率的差異現象。

二九、差別接觸理論之九大命題。

三十、艾克斯(Akers)差別增強理論→基本主張、其修正差別接觸理論之處為何?又與差別接觸理論有何相同點、

三一、中立化理論→五大中立化技術。

三二、社會疏離理論→三種疏離型態及少年犯罪之防治對策。

三三、抑制理論→內在抑制力與外在抑制力與哪三種力量結合後具有阻絕犯罪之功效?

三四、社會控制理論→人性假設、人不犯罪原因及社會鍵內涵。

三五、標籤理論→犯罪之定義、偏差行為形成之過程、犯罪學及刑事政策之應用。

三六、修復式正義→定義、理論基礎、基本原則、具體做法、正負面評價。

三七、社會衝突理論→各支派之代表人物、對犯罪成因之解釋。

三八、雷格利(Regoli)與海威特(Hewitt)之身分差別壓迫理論之四大主要論點。

三九、新古典犯罪學派→對於古典犯罪學派之修正及比較。

四十、理性選擇理論→理論啟蒙、對犯罪原因的看法、理論結構、衍生之犯罪預防策略、對政策之影響。

四一、情境犯罪預防→意義、五大策略(增加犯罪阻力、增加犯罪風險、減少犯罪誘因、減少犯罪刺激、移除犯罪藉口)二十五項技術、副作用(犯罪轉移效應、利益的擴散)及改進之道。

四二、嚇阻理論→一般嚇阻及特別嚇阻之內涵及應用。

四三、發展性理論之分類(潛伏特質理論、生活週期理論)及兩者之不同。

四四、慢性犯罪者→研究設計、重要發現、政策意涵。

四五、一般化犯罪理論→犯罪與犯罪性之區分、低自我控制之成因、犯罪預防對策。

四六、社會控制理論與自我控制理論之差異點:探討層面不同、對犯罪成因不同、對犯罪預防不同、對個體研究的階段不同。

四七、宋貝利互動犯罪理論之內涵與結論。

四八、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內涵、2003年理論之擴充、修正中止與持續犯罪內涵、犯罪預防對策。

四九、兩分類犯罪人理論→侷限型與持續型犯罪人之內涵與比較。

五十、整合理論之興起原因與整合之類型。

 

犯罪學參考書<<<


 

志光國考FUN輕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