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犯罪學考前必讀50個重點整理

一、犯罪行為及偏差行為定義之比較以及兩者之關係(包含關係、交叉關係)。

 

二、犯罪現象七大特性(普遍性、相對性、複雜性、變異性、感染性、流動性、低威嚇性)。

 

三、刑事司法之漏斗效應、偏差行為及犯罪行為三者間之關係

(一)偏差行為是漏斗的最外圍,而犯罪行為則是漏斗的最底端處。

(二)偏差行為不等於犯罪行為。

(三)刑事司法漏斗效應之優、缺點。

 

四、犯罪學之意義、犯罪學研究目的、犯罪學研究之價值。

 

五、犯罪測量之方法

(一)官方犯罪統計法、自陳報告犯罪統計法、被害者犯罪統計法各自之意義、優點、缺點。

(二)三種測量方法之相合性、相異性。

 

六、犯罪黑數

(一)意義、特性、發生原因、發現犯罪黑數之方法、犯罪黑數限制、重要性。

(二)犯罪黑數與犯罪灰數之比較。

 

七、犯罪觀點論

(一)一致觀、互動觀、衝突觀。

(二)注意以上三種觀點之犯罪定義、犯罪成因、理論基礎、犯罪防治對策。

 

八、台灣近年來整體犯罪趨勢,從犯罪區域分佈、犯罪率、犯罪類型、犯罪人口率、監禁率、超收率來看。

 

九、犯罪之相關因素

(一)家庭狀況與犯罪之關係。

(二)大眾傳播對犯罪之影響。

 

十、古典犯罪學派

(一)對人性的基本假設、對犯罪原因的看法、理論基礎、對犯罪防治之貢獻。

(二)貝加利亞及邊沁的主張及貢獻,尤以邊沁之四種制裁體系為重要。

 

十一、實證犯罪學派

(一)對犯罪原因之看法、基本論點、對犯罪防治之貢獻。

(二)龍布羅梭之理論要點及五種犯罪人的分類,尤以生來性犯罪人最重要。

 

十二、古典犯罪學派與實證犯罪學派之比較。

 

十三、犯罪生物學派(特徵理論)

(一)基本主張、優點、缺點。

(二)早期犯罪生物學派各理論之主張:身體外觀特性與犯罪、體型論與犯罪、基因及遺傳與犯罪。

(三)現代犯罪生物學派各理論之主張:以神經生理學與犯罪(腦與犯罪)最重要。

 

十四、心理心析學派

(一)對犯罪成因之解釋及對於犯罪防治之啟發。

(二)人格動力。

(三)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之指導原則與內涵。

(四)人格發展。

 

十五、瓦特斯八類犯罪人思考型態。

十六、行為主義理論(制約學習理論)→基本主張、增強作用(正增強、負增強)、對犯罪預防之啟示。

十七、社會學習理論→暴力行為的形成因素有三種、個體在行為學習過程中,受到之影響與支配、暴力行為持續之原因。

十八、心理病態性格(反社會人格)→反社會人格形成之原因、反社會人格特徵、治療處遇對策。

十九、芝加哥學派(犯罪區位學研究、文化傳遞理論)→高犯罪區域相關因素(物理因素、經濟因素、人口因素);青少年犯罪主因(集中原則、距離原則、傳承原則);預防犯罪對策。

二十、集體效能理論→意義、理論主張(1997年版與2006年版有所不同,見霍華德保成犯罪學P.137)、犯罪成因、犯罪防治主張。

二一、社會亂迷理論(無規範理論)→社會亂迷的意義、犯罪原因的看法、社會分工、犯罪的四項功能、預防犯罪對策。

二二、墨爾頓古典緊張理論(社會結構與亂迷理論)→基本主張、五種社會適應者、對犯罪預防之啟示。

二三、墨爾頓古典緊張理論與涂爾幹的「無規範理論」之比較。

二四、安格鈕(Agnew)一般化緊張理論→之四種負面情緒來源、緊張與犯罪之關係、及處理緊張之因應對策。

二五、一般化緊張理論與墨爾頓古典緊張理論之比較。

二六、幫派副文化理論→犯罪形成原因、犯罪副文化特徵。

二七、差別機會理論→三種不同副文化與犯罪之關係、影響犯罪防治政策(為青少年而動員、對抗貧窮的戰爭)。

二八、暴力副文化理論→暴力副文化七大定理、說明不同種族間犯罪率的差異現象。

二九、差別接觸理論之九大命題。

三十、艾克斯(Akers)差別增強理論→基本主張、其修正差別接觸理論之處為何?又與差別接觸理論有何相同點、

三一、中立化理論→五大中立化技術。

三二、社會疏離理論→三種疏離型態及少年犯罪之防治對策。

三三、抑制理論→內在抑制力與外在抑制力與哪三種力量結合後具有阻絕犯罪之功效?

三四、社會控制理論→人性假設、人不犯罪原因及社會鍵內涵。

三五、標籤理論→犯罪之定義、偏差行為形成之過程、犯罪學及刑事政策之應用。

三六、修復式正義→定義、理論基礎、基本原則、具體做法、正負面評價。

三七、社會衝突理論→各支派之代表人物、對犯罪成因之解釋。

三八、雷格利(Regoli)與海威特(Hewitt)之身分差別壓迫理論之四大主要論點。

三九、新古典犯罪學派→對於古典犯罪學派之修正及比較。

四十、理性選擇理論→理論啟蒙、對犯罪原因的看法、理論結構、衍生之犯罪預防策略、對政策之影響。

四一、情境犯罪預防→意義、五大策略(增加犯罪阻力、增加犯罪風險、減少犯罪誘因、減少犯罪刺激、移除犯罪藉口)二十五項技術、副作用(犯罪轉移效應、利益的擴散)及改進之道。

四二、嚇阻理論→一般嚇阻及特別嚇阻之內涵及應用。

四三、發展性理論之分類(潛伏特質理論、生活週期理論)及兩者之不同。

四四、慢性犯罪者→研究設計、重要發現、政策意涵。

四五、一般化犯罪理論→犯罪與犯罪性之區分、低自我控制之成因、犯罪預防對策。

四六、社會控制理論與自我控制理論之差異點:探討層面不同、對犯罪成因不同、對犯罪預防不同、對個體研究的階段不同。

四七、宋貝利互動犯罪理論之內涵與結論。

四八、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內涵、2003年理論之擴充、修正中止與持續犯罪內涵、犯罪預防對策。

四九、兩分類犯罪人理論→侷限型與持續型犯罪人之內涵與比較。

五十、整合理論之興起原因與整合之類型。

 

犯罪學參考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志光國考FUN輕鬆 的頭像
    志光國考FUN輕鬆

    志光國考FUN輕鬆部落格

    志光國考FUN輕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